为什么说劳力士是高品质的代名词呢-宾爵手表官方网站

既是腕表,更是珠宝

瑞士手表
为什么说劳力士是高品质的代名词呢
2022-08-24 13:15

【钟表时报讯】自20世纪初以来,劳力士就被誉为“机械机芯之王”,但和许多其他品牌一样,劳力士在1970年前后的应时风暴中也未能完全幸免。

石英表192。

8年时Bell实验室搞出来的新玩意,在当时常见的机械表振频为21,600次/小时,石英则直接上万次/秒,精准度甩开机械机芯几条街。苦于早期技术尚未成熟,体积大、耗电快直接导致其无法像先前的机械表一样戴在腕上,也没法达到良好的续航性,直到1960年也只能用在座钟上。

        André Heiniger作为劳力士总裁兼创始人Hans Wilsdorf的第二任接班人,很快便显示出了他的远见:“初期非常昂贵的石英表很快便会变得很平庸,这种现象早已在晶体管收音机、电视机和袖珍计算器身上发生过了。”

        由于对零件制造和装配的高标准,使得大量的高质量人力劳作必不可少,也直接导致优质的机械机芯总是保有高昂的价格和专款专用的设定。当时经COSC认证的机械机芯只能显示出一个近似的时间,日误差约在±4S,事实证明Heiniger给出的概念是对的,因为对富人而言,比起精准的,可快速量产的石英表,他们更想要的是专属的奢华机械表,尤其是只要戴在手腕上就能暗示身份的那种。

        1962年,瑞士的20家钟表公司及协会集资成立了CEH(电子钟表中心,Centre Électronique Horloger)机构,开始研发石英腕表,这其中就有劳力士。成立初期的劳力士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还没有自产机芯的能力,只得与瑞士Aegler机芯厂合作,并于31年后(1936年)垄断了机芯使用权,直到2004年成功并购该机芯厂,就此完全开启自产领域。

        4年后,CEH开发出了首枚机芯Beta 1,结果因为耗电量太大并未投放量产,再从1967年以其为基础开发出的Beta 2,再到次年的首批Beta 21(6,000枚),终于算是个技术相对成熟的机芯了,劳力士作为CEH的股东,也从中分了一杯羹(320枚),这之后劳力士还买了650枚欧米茄基于21改良的Beta 22机芯,可能有很多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只是稍作修改,但Heiniger非常清楚劳力士必须在微电子领域独立,成为一个始终保有傲气的品牌。

        在1971年他雇佣了FH(Fédération Horlogère,钟表协会)当时的技术指导René Le Coultre,Le带着49人的技术部门(其中有10位工程师)后,第一件事就是从中选了13人,建了个尖端现代电子实验室,并着手研发能够和劳力士机械机芯质量相对等的石英机芯。

        这并不是太难,在当时劳力士只生产了一款女士大三针石英机芯和男士日期显示扫秒石英机芯(Cal.5035和Cal.5055)。

        微调电容器控制石英振荡器,将日误差减少2~3秒,仅0.17秒,年误差约1分钟。劳力士的石英机芯始创于1977年,且一口气产了26年,Cal.3035和Cal.5055二者均使用相同的调音叉,机械化敲击产自日本NDK的石英振荡器,通过光刻型取代早期的镀金浮刻。次年,ETA签署了STATEK的专利使用权转让协定(许可协议),交由瑞士格伦兴(地名),劳力士便是其最早的客户之一 。

        劳力士所需的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集成电路由Ébauches Électroniques Marin提供,锚型发动机源自FSR(反馈移位寄存器),氧化银蓄电池可从瑞士Renata公司或美国德国供应商处获取。5035/5055机芯的总产量为105,097枚。2者均经COSC认证,饰有日内瓦条纹装饰,还有11枚红宝石,几乎跟劳力士的机械机芯一样精致。       

        到了1980年中旬时,劳力士的石英机芯经历了一次彻底的现代化翻新,最终成品是带日历的Cal.5235和5255:5235直径为28.10毫米,厚5.4毫米,配备Faselec芯片,包含数字频率调谐芯片。Lavet的一步进电量机源自ETA,并配有11.6毫米厚的三伏锂电池。

        Cal.5255直径29.90毫米,厚5.50毫米,它曾经是劳力士最好的传统机芯之一,在这之前没有人见过更好的石英机芯。

        近代的蚝式石英配备的便是读者熟悉的Cal.5035和5055。都卖得非常好,既比蚝式机械便宜,又比它精准了至少10倍。但表壳却稍有不同,这仅仅是因为Heiniger不能容忍石英表和传统机械表看着一样。

        起初作为尝试,一年只产了4000枚,并携手首登珠峰的Edmund Hillary(埃德蒙.希拉里)和 Reinhold Messner(梅斯纳尔)进行推广:希拉里戴的是款劳力士机械表,而梅斯纳尔带的是蚝式石英,在1953年时他们需要劳力士和氧气罐来攀登珠峰,1978年时他们不再需要氧气罐,却仍少不了劳力士。然而当时的零售店根本没有销售蚝式石英的动机,因为明显比蚝式机械低的成本意味着更少的利润。

        劳力士女款石英(Cal.6035)扫秒日历款,直径为19.79毫米,厚5毫米。振频为32千赫,内置购于Faselec的集成电路,和精工的Lavet motor电机,配备7.9毫米的银制氧化物电池,遗憾的是只试制了30枚,而没有量产。

        Cal.6620(直径19.80毫米,厚2.5毫米)石英机芯则是直接以6035为基础造的,1983年7月份时花了好长时间对20枚Cal.6620进行测试,直到1987年各个零件都达标才投放生产。 1990年开始生产融入抑制的微调电路技术的Cal.6621,精细的把控令这款机芯一直生产到现在,总产量远超100,000枚。

        其实看到这里足以感受到劳力士对于高品质机芯的执着,然而这对劳力士而言远远不够,它真的严格到哪怕只有丝毫误差都不行。劳力士在石英机芯取得的几项先进技术始终没有超越它的原型阶段,1984年时CEH交付了1,000枚机芯来满足劳力士在1985年正式启动的石英补偿机芯,这一机芯曾取得非常稳定的高频率(1.2MHZ和2.4MHZ),然而1年后,仅仅造了50枚原型款,且在正式投放生产前就仅仅因为几秒的年误差被叫停。

        另一个精妙的万年历石英机芯也遭受了相同的命运,在2.4MHZ(兆赫兹)的振荡器和ZT的基础上,还新增了32kHZ(千赫)的共振器,ZT石英的电流分压器电路需要大量能源,每10分钟只有10秒可达32kHZ,借助10年寿命的3V锂电池(22毫米,厚2.5毫米)得以实现。直径30毫米的机芯最大的特色便是秒针的三重发动机制:分针和时针,还有日期功能都是各自独立的。这一设计轻松拿下了专利,并于2011年公开。劳力士用400枚组装好的表款进行了一系列严格测试,最终这些原型始终都不曾离开它们的出生地一步。

        但最愤怒的机芯应该非FAN莫属,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时,Heiniger带领着劳力士显示出对石英机芯极大的热情,比对先前和最新的石英表,劳力士的技术总监(René Le Coultre)便立刻想起了CEH设计的一款Delta模拟机芯,配有发光二极管及太阳能电池,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腕表品牌对它表现出兴趣,这便是FAN (Forme Analogique)计划的起点。

        即使成功的几率很小,劳力士的电子设备团队仍旧对此非常感冒,但这样一块表可能永远都不会被量产。结合过去劳对“不完美”表款的反应,想必它手下的工作人员必须有颗坚强的心,还得愿意“为艺术献出一切”急于看到自己的设计快速投入生产线的工程师最好不要去应聘。

        1975年,Le Coultre为了寻求FAN机芯在美国的零部件供应商,特意从CEH“借来了”Raymond Vuilleumier。Vuilleumier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部(General Electric)干过6年,还建立了当时美国最全面的微电子公司网站,同时一直负责Delta机芯计划。Le Coultre也带上了自己团队里的电子专家兼业余无线电爱好者Edmond Zaugg。这3人在1975年~1976年间,前后往美国跑了3次。所到之处都能靠着“劳力士”这块敲门砖get极大的敬意。

        劳力士FAN的分包工程只有最优质的公司才能承接。因此FAN的表盘组件的供应商选取了位于加州的帕罗奥图市的惠普(Hewlett Packard);用于多层连接组件的发光二极管则使用了圣地亚哥的索伦托科技谷(Sorrento Valley)生产的陶瓷系统(Ceramic Systems);CEH负责集成电路,劳力士提供整体的集成与组装。

        CEH的Delta机芯概念演变成了劳力士的FAN Cal.7035(直径30毫米,厚8毫米),伴有模拟LED灯显示。小时显示使用了4根发光二极管相连接,分钟显示则用了7根,秒针则沿着表盘边缘用了整整60根,可在一分钟内依顺时针方向逐个点亮,正因如此,这种放射状至少需要7个LED灯,每次按压可点亮2个二极管,12点位和3点位及6点位和9点位的。原型款的7条LED灯都安置在表盘的正中央。为了给其赋予2秒的能量,还需要连按2次;1/3的脉冲可转变为每月数字显示所需能量。光敏二极管紧挨着日期显示,同时控制LED灯的强度,把控周边的光照水平。从而不需要太阳能电池,由于连续的内部运转是不可想象的:启动脉冲星象显示的关键是必不可少的。1978年时由CEH及上述的公司提供内部科技,最终劳力士只建了5枚原型。

        从FAN的开发到成品至少动用了数百万瑞士法郎,却Heiniger认为这样一款表不符合劳力士的产品理念,这项计划直接流产,同时注销了开发经费。我想很少有制表品牌会如此“较真”,撇开经济实力不谈(早期也不是富豪),可能正是这种执着和专注下诞生的高品质才感动了全世界的腕表爱好者,如果不能为消费者呈现出最好的品质,那么宁可放弃一个又一个计划,直至达到完美。(PS:作为一名理科废,有些专门的微电子术语可能不太完善,请对照括号内原词进行阅读,O(∩_∩)O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