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身边的朋友,还是我微信官方账号里的读者,在交流手表咨询或者购买手表的建议时,在了解了几款手表的相关信息后,接下来几乎必然的问题就是:“你觉得这几款手表哪一款性价比更高?”次数之多让我不得不思考,大家心目中的“性价比”有量化标准吗?还有,如果从字面上解释的话,就是一个物体本身的性能和价格的比值,而这个比值又是如何评价的,尤其是在手表领域,是以材质为基础的?有多少功能?生产成本还是其他因素?
我相信如果你问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不同的答案,因为以手表为例,性价比是一个非常吊诡的词,更不用说量化标准了。我完全不否认性价比的存在。只是别人口中的性价比未必符合你心中的标尺。所以每当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都准备了一套标准答案,那就是“只要款式和功能在预算之内,是你喜欢的,或者符合要求的,并且是你自己试穿之后,或者是在接下来的几天你离开钟表店之后,当场给你最大购买冲动的,而不是降低你对它的欲望,反而更怀旧的,就是性价比最高的。”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答案等于没有答案,但其实这是选择手表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个答案里有一个因素大家一开始都会考虑进去,但是在不断的比较和询问之后,就开始陷入价格、功能、品牌知名度等因素形成的循环中。最先激起你购买欲望的3354的初衷,是想把这块表据为己有的强烈愿望,却被逐渐遗忘甚至忽略了。与此同时,情况也是如此。情绪本身就是一个很难量化的因素,尤其是买表的时候。虽然手表本身就是一个工具,但它早已超越了工具所追求的性能。更多的是个人喜好、欲望、生活方式、审美修养甚至一点点虚荣心的投射。所以,在这个不得不看一个吸尘器价值的时代,一款有科技、有工艺甚至有人文情怀的手表,怎么可能只以性能、价格这样的硬性标准来衡量它的价值比呢?
当然,也有一些人在性价比的背后有另一种思维,就是保值增值。关于这一点,如果你是手表初学者,或者是不懂行情的人,我一般会直接劝对方放弃这个想法。首先,当你在拍卖会上看到哪些手表创下天价,或者哪些流行款式排了很长的长队名单,马上涨了百分之几等等。与实际市场状态相比,是“断章取义”的片面信息。想想那些没被提及的,为什么没去拍卖?为什么没人提到它需要排队甚至转手才能赚百分之几?答案显而易见。另外,是足够强大能够在拍卖会上拍出高价,还是需要排队的热门物品?有实力,能挤进VIP候补名单吗?要想上这个榜,首先你得在品牌上花够钱,留个“名”,更何况你买的留个名的款式,未必是你最想要的。我曾经陪一个收藏爱好者去一家专卖店,目睹了一个荒诞的场景。收藏者想买一款这个品牌的热门款,价格在10万左右,但因为不是VIP,卖家不仅一直暗示这款只能VVVIP才能买,还立马在另一边拿出一款百万级别的陀飞轮款,“明摆着”给了他排队的机会。为了巩固消费者的忠诚度,这样的制度无可厚非,但作为消费者,就得小心自己的算盘。就算10万元的热门机型能涨价三倍(几率微乎其微),前期投入值吗?而保值增值的意义又在哪里?
有一次,一位资深玩家跟我分享了一些他“投资”手表的亲身经历。我非常同意一点。他说,“手表肯定是可以投资的,但这种投资不是一种既定印象的涨价,而是一种情绪和情感上的愉悦。假设你投资一百万美元在股票上,你的情绪每天都随着数字波动。如果不幸被套牢,可能几年都走不出困境。但是,如果你买了自己喜欢的手表,即使将来要出售的手表价格远低于购买价格,你也可以在拥有它的过程中,随时转动手腕,享受自己喜欢的。那种无忧无虑开朗的精神满足感,才是投资手表最大的收获。”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说法太矫情,但如果你只是想通过投资手表来获利,你首先要问自己是否做足了功课,你的钱袋是否足够深,你的关系是否足够牢固,否则,钱有余而余额不足的空谈只是又一场情景剧。
至于那些马上问的朋友,如果买一个牌子,会不会让人觉得不了解自己的手表或者不上档次?恭喜你,性价比与你无关,买一块真正喜欢的手表与你无关。我们可以尽快结束这个没有开始的对话。
你心中的腕表性价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