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这个世界有一个伪善的道理:即便人人喜欢,都还是批评的声音最鼓噪最多人倾听;即便有些人不喜欢,但是一旦被说出来,所有人又群起表达不满意。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文章里总是没有批评?一方面,我认为批评必须建立在更加全面客观的评论基础上。另一方面,我有实力也有立场直接告诉设计产品的人我真正不欣赏的东西。为什么我要在文章里自说自话以谋取私利?
不过这也源于很多年前,我在Zenith Zenith的时候,当时的新总裁彻底改变了手表型号,我对新品提出:过去最精致精致的面条盘丢了,可以用一堆其他手表型号代替。那个时候,我能清晰地感知到对方的不开心。虽然我表面上很客气,但从现在开始我知道真相本身是不受欢迎的。
早期的Zenith手表表盘有很多细致的细节。
高价机械表(我的定义为5万以上)是有义务在某一个程度讲究,越高价就得要越讲究,每一个价格阶段都有它必须讲究的合理范围,否则,手表每三年涨价的原因是什么?就因为物价飞涨,工资上涨?不是说完了就没有金子了。毕竟,这是得回归到某些无可取代的人工细节以及工艺独到。.
高端产品必须追求一定的关注度,以及对技术的独特坚持。
表面上的讲究可以是指针形状和制造方法的选择,也可以是水平的表现,还包括时标使用的总平衡,表面和盘面的质感等等。因为制作流程的节省成本,削减了面盘上种种的细节,换来的是最粗略且可最省时的制作,价格是降低了,也让更大众的群体可以购买,但牺牲的是最终表款的美感与工艺价值。,如果爱马仕包,在构造方法上省略了几处努力,皮革选择减少了几个层次,却能便宜一半的价格,还能继续受到市场的欢迎和推崇吗?我不确定。毕竟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作品可能不会存在更久。
细节往往成为一块手表是否有意义价值的关键。
消失的翅膀
百年灵改变了整个系列的标志。
在2018巴塞尔钟表展上,来自百年灵因为易主:新总裁新股东的加入,表款的设计上有了大转变,这一个最大的转变就是面盘上的翅膀被拿掉了。的一套全新Navitimer 8在价格上更具突破性的亲和力。不带秒表的三针款价格在3万元左右,带秒表(非自制B01系列机芯)的价格在5万元左右。因为Navitimer 8是一个全新的系列,即使面板设计上没有翼痕也没有比较价值。
百年灵新款Navitimer 8系列计时腕表。
但在Navitimer 1自动上链38mm腕表款式中,表圈采用了Navitimer slide表圈的外缘设计,只是改成了圆齿形。表圈像一颗金色的珠子,在百年灵腕表多年的经典设计中颇为新颖。但不知道是不是我太多疑了。总觉得一个大B取了是不是翅膀标志实在太鲜明,我们始终惦记着它?. BRETLING这个品牌名就少了点什么
百年灵2018新款航空计时码表1自动机械38腕表搭载百年灵17自动机芯,表圈外缘改为特殊的圆珠形状。
相反,Navitimer 1 B01计时码表去掉了表盘12点位置的翼标和1884创始年份的字样,换成了更大的b字,直径43mm的精钢链带售价约为人民币6.73万元。除了以上两个特点,和之前带翼标的设计几乎一模一样,每一个经典的特点都有,价格也和之前的设计一样。
自2018年起,百年灵将取消旗下所有手表表盘上品牌logo旁边的两个翅膀。这是Navitimer 1b01 43mm计时码表的全新外观。
百年灵于1884年在百年灵的腕表一直以来都有翅膀吗?为什么大家看到翅膀被拿掉都觉得如此不习惯?,成立,1942年推出Chronomat,这是百年灵首款配备圆形滑动标尺的计时腕表。在其表盘的12点位置,代表百年灵品牌的大写字母B,加上最初的百年灵和GENEVA Geneva日内瓦字样,确实与今年新改良的百年灵腕表设计相似。
1942年,百年灵推出首款带圆形滑动标尺的Chronomat计时码表。
直到1952年,第一款为飞行员量身定制的Navitimer问世。它的圆形飞行滑尺(表壳外圈与表盘最外缘的特殊刻度相匹配)可以计算飞行所需的各种数据运算。它仍然是面盘上一个像是双山峰一般的飞行翅膀标志,应该就是百年灵最早使用翅膀标志的表款。.百年灵最经典的时计设计。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种双翼标志才变成现代常见的百年灵翼设计。
百年灵在1952年推出首款Navitimer时,就开始在表盘上使用wing标志。
可以看出,虽然翅膀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符号,但我们对百年灵翅膀印象如此深刻,它意味着一个成功的设计就有这样的实力与魔力,轻易去更动它,其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是冒着褒贬各异的风险。.
百年灵近年来深入人心的羽翼将不复见。
现在的面板加大了,主流是40mm。如果想要重复经典的设计,就必须重新平衡所有细节的比例。纤维粗不容易,但也值得细细品味。也许正因为如此,我真的认为超过40毫米的表款,时标的大气与比例实在需要更丰富才足以支撑整体表款的丰满很挑剔,所以我们在43毫米的计时码表上感受不到翅膀的区别。
百年灵全新推出的航空计时码表1B01 46腕表表盘,元素丰富,计时功能丰富,即使去掉翅膀,看起来依然大气十足。
不过到了38mm的自动日期款式,借助滑尺飞行仪,丰富度还不错,但是到了简单的三针款式,虽然尺寸不大,但看起来布局还是有点松散空洞。也许我们对百年灵翅膀的偏爱在于增加丰富性和层次性之间的平衡。
百年灵新款Navitimer 8系列自动机械41腕表。
你我都一样
劳力士切利尼系列
拿多年的经典款式做文章,真的毫发无伤的动一动就全身都是伤。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在风格上定义的风格,似乎更容易设定设计的基调?据说劳力士切利尼系列的命名灵感来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本韦努托切利尼。切利尼手表的设计总是与众所周知的牡蛎风格不同,但更适合正式佩戴。但是,切利尼的形象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最喜欢的切利尼系列大多是抱枕设计。当然,对于劳力士创立100周年,相信很多人还是会记忆犹新。
切利尼达瑙斯手表与枕头套。
劳力士切利尼王子手表。
虽然切利尼有许多方形枕头套设计,也有许多圆形表壳款式,但薄而简洁的表壳线条和流线型表盘几乎是切利尼不变的特色。然而这些特征并不能让人深刻记住切利尼的真实面貌。或许是对与其命名相关的文艺风格的追求,以及劳力士区别于运动风格的风格创新。切利尼好像有很多小偶像化身,分身乏术。
早期的劳力士切利尼根据手表的名字有自己的外观和特点。这是切利尼塞斯泰罗手表。
在过去,切利尼系列一直是劳力士最具设计感和艺术性的系列,其分支和造型也是多种多样。
劳力士手表中,切利尼系列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青睐。2014年,它被彻底改变,以定义切利尼从现在开始应该拥有的特征:纯圆形表壳,多层次表圈线条搭配三角形坑纹装饰表壳,细线时标搭配数字分钟圈作为2点和6点位置的书写切利尼。虽然这种重新定义的切利尼设计并没有和过去切利尼的圈子走得太远,也以更温和内敛的方式呈现劳力士经典的三角坑图案,但大家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习惯现在切利尼过去最奇特的地方就在于其小众与不规范还有手动上链机芯的趣味,在外型上则是劳力士表款里面最捉摸不定的表款。的正式出场。
2014年,劳力士将其切利尼系列整合为一致的外观和细节元素。
切利尼系列最初并不是为那些热爱运动风格和牡蛎劳力士的人设计的,但全新的切利尼在手表的设计中加入了一些牡蛎风格的小细节,例如提高防水性的旋入式后盖,以及机芯的自动上链。在切利尼新系列的设计中,我最喜欢的是月相表。月相的功能在劳力士手表的设计中极为罕见,但1950年代的一些劳力士全日历手表就显示了月相的功能。然而,在切利尼新表出现之前,还没有劳力士手表见过月相功能。
2017年,劳力士推出了具有月相功能的切利尼月相腕表。
切利尼月表没有采用传统的半月形窗口设计,而是采用了满月窗口和满月显示方式,以圆形窗口旁边的三角形标志显示。蓝色珐琅星空上镶嵌着陨石的满月,映衬着一个代表新月的圆圈,这种读法有点过瘾,因为它并不太精确清晰(至少我是),但似乎让人忍不住被它吸引。过去,切里尼的表壳设计不断变化,几乎就像劳力士和新的切利尼也没有什么偶像包袱,但的确把劳力士在其他系列表款无法展现工艺细节的讲究给展现出来。一样
切利尼月相手表有完整的月相窗口,并用陨石装饰。
切利尼系列的其他款式,有的是3点位置的小针圈显示,有的是6点位置的第二昼夜显示。它们与面板上太阳的深放射状雕刻相匹配,具有与月相表相同的配置效果。所以,脸盘的丰富程度令人惊讶。回归少年针风格的切利尼,似乎少了一点亮点抓人眼球,但切利尼的诞生与其他劳力士链带的运动风格有了强烈的区隔,且选择了大众偏好的经典圆形,加入偏古典系的元素,虽然可能抓不着劳力士老粉的胃,但却能开拓另一个群体购买者。
劳力士切利尼双时间切利尼计时手表。
更豪迈的外型
宝玑海洋系列
它在品牌中占据了一个比较非主流的系列,因为之前没有惊天动地的古人,看起来改变它的压力比较小。今年,宝玑悄悄对其海洋运动风格Marine的设计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变。
宝玑于2018年推出了全新系列的改良海洋腕表。
新海军陆战队的一些设计元素真的让我大吃一惊。首先,我认为宝玑最引以为傲的标志性硬币纹表壳已经刻在了外缘,在新款Marine上变成了间距放大的竖齿纹。此外,宝玑一直以来都是经典细长的罗马数字时标,新海洋则以块状粗短黑体的方式呈现;此外,将凸耳的直而细长的线条改为固定水平手柄中心的方式;最后,指针虽然是传统的宝玑指针,但是在宝玑的尖端用一把粗粗的剑立体的呈现出来。指针显得层次很多,但缺少了过去那种精致风格的纤细感;最后,像美人鱼插画中的波浪,而不是螺旋放射纹的机刻面板装饰,很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全新的Marine系列拥有更厚的罗马数字时标,正面有更多间隔的列,新的表耳,带夜光的指针,表盘上有波浪雕刻。
在我极其挑剔的专业里,团队头脑风暴、评审工作的时候,有些同事会用“我喜欢”“我不喜欢”来形容和评判某个设计的好坏,这往往会被我严厉制止(很多人可能会因为这个讨厌我)。因为设计与我们个人喜好无关,设计本身应该是一门精准的科学,这种精准的科学必须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以及反覆的多重确认对照,才能找出最好的线条与元素搭配组合,初稿可能需要100多种排列来比较最完美的比例和平衡,最终答案才能得出。所有的设计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尤其是我加入了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非科学观点的主观意见。
宝玑新款Marine 5517计时手表。
回归最初设计
IWC工程师系列
然而,在接近完美的过程中,2005年在优良的设计还是有迹可寻的,比如创造标记性的轮廓,不仅仅在美感上让人一眼难忘,更有着稳重的平衡感。大量重新设计的IWC engineer系列手表在我看来是非常成功的。但据说这种重新设计并没有得到很多人的喜欢,市场反应也不够热烈,去年就悄然停产了。2018年,我们再次看到的工程师们,早已恢复到了1955年工程师们最初的圆形模样。
万国的工程师系列是2005年改的,但是2017年这个设计的工程师系列停产了,又改了。
2005年重新设计的工程师手表与1976年受邀的手表设计师热拉尔德尊达表设计的手表相似。IWC在工程师表中强调高抗磁性,采用尊达表当时首选的旋转窗螺丝锁紧表圈,佩戴类似盔甲的链带设计,是一项重要的突破性技术。这种改变不仅将工程师从IWC的所有手表中分离出来,也让工程师有了自己更具功能性的运动风格,并建立起来。也是当时万国最坚决的手表。
2005年至2017年的工程师系列(右)与1976年热拉尔德尊达表设计的工程师腕表(左)有许多相似的设计元素。
2017年悄然上市的工程师新款,2018年大肆宣传,回归1955年的厚重设计,但厚重的时间刻度和指针一直延续。虽然2018年的新工程师都尽力向运动风格靠拢,但我感觉2005年改款的霸气不见了。也许是我个人偏好更特立独行的表壳设计,也更喜欢佩戴远处就可以看出腕表设计的轮廓外型,如果大伙儿的审美都这么一致,不就大大失去了玩赏钟表的乐趣了?
2017年,新的重新设计的工程师系列回到了1955年第一批工程师手表的外观。
1955年,IWC的第一批工程师手表问世。
当然,品牌设计手表的时候,它的团队不会因为我个人的好恶而改变。2005年工程师的长相到2018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是市场的看法,但是如果所有人都玩大众品味,那么世界就少了多元化的新鲜,再难回到腕表设计最繁盛的年代,这一点也许是现代钟表产业在设计人才极度缺乏的今天,需要思考的吧。